星空园丁

教师成长

科研兴校 科研促教 特色扬校-北航附小申请海淀区教科研先进学校总结
学校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校长姓名:王 群
学校类型:小 学
撰写时间:2013年4月1日

   科研兴校 科研促教 特色扬校
---北航附小争创海淀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总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子弟学校,地处北航大学院内。目前学校有29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人,教职工75人。北航附小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学校结合发展规划,提出了教育科研、课程整合、队伍建设 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确定了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整合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的策略,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为目标,把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落在实处。多年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干部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重领导、循规范,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学校领导班子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达成了只有科研才能兴校的共识。学校把科研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教育科研作为先导的管理思想。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学校的办学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全体成员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谋划,扎实、有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学校先后出台了《学校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包括计划、过程、总结、评价和反思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包括老师们的备课、听课、上课、辅导和检查考核)、内部教研交流制度、教研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教师业务进修与外出学习制度、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按制度严格执行。每学期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考核、总结。学校将科研工作与评先、职评、骨干教师评选、考核等挂钩。
二、重管理、创条件,切实保障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和成长
1.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和指导,学校由主管教学的王巧莉副校长主管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主持学校教科室工作,另外配备2名教师负责教科室日常工作。学校教科室有固定、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内有资料区,办公区,交流区,教科室订阅各种期刊,购置了大量的关于教科研的书籍资料供教师参考学习。
在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中,我们坚持了重点课题有经费保证的制度。每年学校都要投入教育科研经费,主要用于课题会议费、课题差旅费、资料印刷费、开题结题鉴定费、专家培训费和对有重大教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
2.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采取三级管理制度校级、教研组、个人,学校教科室负责统筹安排各类教育科研、课程整合和校级培训,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负责组织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教育科研、课程整合和小型交流,个人以自学和课程整合为主。学校、教研组、个人都要制定相应的计划,每个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课改成果和培训结果都要列入个人业务档案。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教科室每学期都结合学校计划,制定出本学期的教科研和计划,并向全校教师宣布;学期末教科室要作出本学期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的总结。子课题和课题组的成员也要在学期初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3.在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中,教科室做好课题的管理、督察、指导、结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的指导和监控,要作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
在教育科研实验中,我们坚持学校的课题档案管理制度,课题的开题报告、中期总结、结题报告、论文以及过程资料等,都要归档。
4.在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中,我们坚持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课题和重点教师。把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落到实处,把教师专业化培养落到实处。
5.在教育科研和课程整合中,我们坚持以校办刊物《教科研通讯》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提供交流园地,。学校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为教育科研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服务。学校目前总共出版了115期《教科研通讯》,近3年编辑出版40期。
三、以活动、促提高,精致构筑教育科研的新网络和新体系
(一)理论学习经常化
学校成立了名师组成的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时,要求干部教师全员参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相结合,倡导读书、学习、反思的习惯,强调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进步,把日常工作和教育科研、校本教研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我校教科室根据老师的需要不定期的给老师们进行培训,定期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近年来,我校聘请了中央教科所李嘉骏研究员做了《如何进行案例研究》的指导培训,利用暑期聘请了朱旭东、郜舒竹、卢咏莉等一批高校专家教授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并且与老师们就一些大家关注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同时校内培训与校外访问学习相结合。我校先后选派了多批干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等人员参加国内国外的交流研讨,课堂观摩活动,有多位学科带头人参加了在市、区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有几十位老师多次参加了国内国外的交流研讨、课堂观摩活动,并与新加坡、英国、宁夏、厦门、广西的多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教科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学校专门制订了教育科研的制度和计划,每学期每位教师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案例分析。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给予奖励。要求教师相互听、评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进校教师第一年要上一节汇报课,老教师要开设示范课;教师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40节,中层管理人员每学期不少于30节。
近年来,学校陆续开展了三优化一提高、同课异构、一人一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始终做到校级教研活动常有常新,呈现常态性、实效性。学校各个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学期开始有教研计划,学期结束有总结,并形成了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教研活动主题,学期末形成教研活动记录册,各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学校要求所有的教师把科研意识、课题意识带到课堂中,每年学校都举办秋实杯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每次的秋实杯课堂竞赛学校都会安排相应的课题,教师们带着问题意识、课题意识安排课堂教学。截止到2012年,学校共举办了七届秋实杯教学研讨活动,活动过程中,各年级组、各教研组按照学校要求,高度重视,教研组集体教研,参赛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堂上教研组全体老师积极听课、认真记录;课后大家认真评课、认真填写评价表;赛后,各参赛老师及时地进行了反思、交流。同一学科的教师全员参与,共同研究,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全面化
我校积极参加了各种教科研的研究和实验活动,参与了区级以上的10多项课题研究,我校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开题论证、中期总结、结题验收等各环节工作扎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由中央教科所王素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学校科学与技术学习环境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的子课题《学校科技教育推进策略的研究》已结题。
2.由北京市基教所研究员的杜文平主持的《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我校的子课题为《《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我校撰写了《科技教育创新让蓝天的梦想从这里放飞》研究报告,把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展示给课题组。
3.参与由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林红博士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模式研究》,我校的子课题为《学校生活技能训练研究》,撰写了学校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的案例,进行了学校生活技能的问卷调查研究。
4.由海淀区教委闫顺林老师主持的海淀区十一五群体科研课题《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研究》,我校的子课题为《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素养实践研究》,现已结题。
5.参加了海淀区的群体课题《中英学校发展项目》,圆满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并获得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称号。
6.我校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市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北京市骨干教师研修的项目,选派出我校八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研修班,已经完成一年的行动研究。
7.参与北京市中小学发展现状评价项目,撰写了39页的《海淀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2006-2010)学校发展现状形成性评价报告》
8.参加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学校的子课题《大学、中学、小学联动,培养学生科技养》,目前正在积极参加研究。
9.参加了海淀区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工作,作为首批实验校参加工作以来,学校领导与教师认真思索,大胆尝试,同时积极参加教委组织的各项培训和考察学习,从自身的定位出发,探讨课程融合,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方案,并在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前进。
四、见成效、促发展,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教科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科研引领,让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11年,学校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2010年,获得海淀区十一五中小学群体科研课题先进学校,2012年,学校的《小学航空航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利用定格教学方式实施故事教学》、《主体教育视野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分析深化主体教育》获北京市第六届教科研成果基础教育专项奖。
(二)转变了教育观念
全体领导和教师,普遍具有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意识。教师的论文撰写水平有很大提高,获得市、区奖的比例不断攀升。参加科研的人数已达100%,教师和领导的课题意识增强。十二五课题申报我校又申报了8个区级课题,另外校内还有许多小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全体教师和领导,普遍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课题引领,加强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在首先着眼于提高全体人员素质水平的前提下,加强骨干教师培养,2010年我校与北京市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合作,选派出我校八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北京市骨干教师发展研修项目,在研修中,教师在不断反思、不断聚焦问题、不断调整行动方案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专家、学者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活动中促使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整个骨干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发展,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能力。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一批市、区、中心、校级骨干教师队伍。我校现有副教授1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海淀区学科带头人11名、海淀区骨干教师8名、中心学科及校级学科带头人20名,各级学科带头人占约占教师人数的60%以上,形成了低中高段合理配置各学科均衡发展的骨干教师体系。
(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明显提升
几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有162人次的论文在全国、市、区、中心参赛并获奖;有122人次的课堂教学在全国、市、区、中心校获奖。
争创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能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为我校造就一支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和完善各种教育科研制度,充分挖掘本校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教育科研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展丰富而有效地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使教育科研成为